在日本,一臺賣飲料的自動售貨機,銷量最好的規格是 500 毫升的瓶裝飲料,通常賣 150-180 日元。
1970 年到 1980 年,是日本自動售貨機發展的黃金十年,數量一下子從 100 萬臺增長到了 400 萬臺。這其中的推動因素有很多——人均收入的提高(買一罐飲料所需的工作時間降低到幾分鐘)、政府對個體戶的扶持(頭幾年的小本生意幾乎不用繳稅),以及飲料廠商的介入。目前日本 256 萬臺賣飲料的售貨機里,70% 以上都歸屬于可口可樂這樣的飲料廠商,對他們而言,砍掉了中間的渠道商能獲取更多利潤。
“可口可樂把自動售貨機作為全球渠道管理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實是因為現在日本取得了成功,美國總部重新理解和定義了這個渠道。”黃榮輝說,所以你也會看到可口可樂在全球市場做非常多和自動售貨機有關的營銷。自動售貨機的發達,讓可口可樂在日本擁有超過一百種飲料產品,而美國市場的產品類型則少得多。
2014 年 4 月,日本消費稅從 5% 提高至 8%,可口可樂緊接著宣布其在售貨機渠道的部分飲料將漲價 10 日元。日本財務省為應對 10 日元硬幣需求量的驟增,2014 年鑄幣的枚數將增加 36%,同時,大型軟飲料廠商三得利也宣布“自 4 月起,增加了售貨機 10 日元的庫存”。一項對行業影響頗大的政策調整迅速被化解,友寶市場經理李舒也感嘆道:如果中國發行了 5 元面值的硬幣,那么對行業的幫助是巨大的。
日本有 500、100、50、10、5、1 日元共六種面值的硬幣,但在中國,如果你往售貨機里投入 20 元紙幣買一瓶 3 塊錢的可樂,只能找你 17 枚 1 元硬幣,非常崩潰。對中國售貨機的運營商來說,完成幾筆這樣的交易,售貨機可能就會因沒零錢而停止服務——一臺機器的硬幣庫存有限,另外一個問題是,有時候你的五塊錢太舊機器甚至沒法識別。
像“硬幣”這樣看似很小,但對行業產生巨大阻礙的例子還有很多。
自動售貨機這個產業是建立在“標準化”上的,機器里賣的飲料也一樣。你會發現日本的飲料雖然包裝設計風格迥異,但瓶身的規格都差不多。這是為了讓產品方便進入自動售貨機渠道售賣。但國內的飲料瓶身千奇百怪,真正符合售貨機貨道規格的飲料非常局限,一些形狀比較特別的就上不來,比如農夫山泉旗下漏斗狀的“打奶茶”,強行要上的話,容易卡住。
這些造型奇怪的飲料的共同點是:最近幾年新上市,售價超過 4 元,以果汁、茶飲居多,針對白領市場。而行業內對產品的共識是:超過 4 塊錢的飲料在售貨機里基本上賣不出去。碳酸和果汁占據了 90% 的銷售和鋪貨量,友寶市場總監李舒透露,“你也許看到的機器里有很多種類的商品,但可樂瓶后面的貨道數量也許是其他飲料的數倍。”